全部分類
限塑令倒逼塑料企業轉型升級 可降解材料火了
發布日期:2020-10-23
來源:網絡 瀏覽次數:834
核心提示:隨著我國禁塑工作全面實施,每年國內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萬~1500萬噸。有關專家認為,循環經濟是塑料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限塑令’的實施為塑料用品生產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重慶市晟世新材料
隨著我國禁塑工作全面實施,每年國內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萬~1500萬噸。有關專家認為,循環經濟是塑料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限塑令’的實施為塑料用品生產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重慶市晟世新材料有限公司法人劉星言表示。近日,該公司與重慶長壽經開區簽約,投資化工新材料項目,達產后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該項目擁有產能為24萬噸/年PBAT生產裝置,不僅產量將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第一并擁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填補了生物降解材料在西南地區的空白。
數據顯示,隨著我國禁塑工作全面實施,每年國內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萬~1500萬噸。
近年來,隨處可見的塑料產品令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今年6月國家推出“限塑令”:年底將全面禁止生產、銷售部分塑料制品,推廣綠色塑料制品、探索新業態,并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處置,專項處理塑料垃圾。
據了解,率先禁止使用的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酒店內的一次性塑料用品、一次性塑料餐具、吸管和快遞包裝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等。這些滲透了大眾生活方方面面的日用品一旦被禁,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塑料制品生產企業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令人關注。
可降解材料“火”了
來自《科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全球的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5300萬噸,這是聯合國標準(800萬噸)的6.6倍。
一份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僅一次性塑料制品就達1.2億噸,其中只有10%被回收利用,另外約12%被焚燒,超過70%被丟棄到土壤、空氣和海洋中。中國土壤中僅每年殘留的農膜就高達35萬噸,殘膜率42%。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治理已經上升至國家發展的頂層,作為環境污染重要源頭的廢塑料行業,已經到了不轉型不行的地步。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塑料污染的治理變得難上加難。根據中國疫情期間的數據,今年2月我國每天生產的一次性口罩就達到了1.16億個,這是疫情前醫療口罩產量的12倍。醫療塑料垃圾的產出也隨之上升——在今年的疫情峰值期間,武漢的醫療系統每天都能產出240多噸的一次性塑料醫療垃圾。
根據商業分析網站BusinessWire的報告,疫情期間全球塑料包裝市場規模估值從2019年的9092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0126億美元。
為了盡快處理數量過多的塑料醫療垃圾,疫情期間出現了一些廢塑料處理的不當方式,如移動式焚燒、直接填埋或就地焚燒等。然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20年的報告,即便只有1%的口罩經過不當處理,都可能產生質量高達30~40噸的塑料垃圾。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年底全面禁用塑料吸管的規定,是我國對塑料污染打出的又一計重拳。其中,對于外賣領域的“減塑”,也有明確指標要求: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在國家政策之下,不可降解和綠色環保已經是塑料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了。”重慶市塑料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漢龍認為。
據華安證券統計,截至2020年7月,已有36家公司在建或擬建可降解塑料項目,新增產能合計440.5萬噸。
- 下一篇:2020年新型包裝材料行業研究
- 上一篇:紙和紙制品綠色產品認證培訓順利開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