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這都不知道?你真的是做膠帶的嗎?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里,膠帶是辦公桌上的必備文具;在藝術世界里,膠帶也多被當作工具使用,鮮少作為自我表達的媒介。然而1989年,美國羅德島街頭出現了第一件以膠帶取代噴漆完成的涂鴉創作,自此之后“膠帶藝術”的這股風潮在


圖片



日常生活里,膠帶是辦公桌上的必備文具;在藝術世界里,膠帶也多被當作工具使用,鮮少作為自我表達的媒介。然而1989年,美國羅德島街頭出現了第一件以膠帶取代噴漆完成的涂鴉創作,自此之后“膠帶藝術”的這股風潮在歐美一路風行,成為一種新型態的藝術風格。




裝置藝術 |膠帶裝置穿梭“蜘蛛網”


由 Sven Jonke,Christoph Katzler 和 Nikola Radeljkovi? 三位工業設計師創立于1998年的 Numen/For Use,多年來的創作橫跨觀念藝術、舞臺布景、工業設計和空間設計等諸多領域。


位于得梅因藝術中心的大型互動膠帶裝置《Tape Des Moines》,是由藝術家團隊Numen/For Use創作,為藝術中心的展覽"Drawing in Space"構思而成。


該展覽希望通過在特定地點使用新穎而簡陋的膠帶材料創造大型裝置來探索線條和空間。


建筑的堅固結構、粗糙的混凝土表面與富有表現力的幾何構圖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突顯出裝置輕盈和半透明的材質質感。


這個互動裝置,簡稱為《Tape(膠帶)》,完全由透明的包裝膠帶材料制作而成,懸掛在這座由貝聿銘設計的藝術中心內。


參觀者只要穿上襪子,順著順時針方向,就可以在規定的5分鐘內,從里到外探索這件作品。


這個可供穿越的互動裝置,模擬著參觀者的運動軌跡,使他們能夠繼續沿著尋常路徑一樣去走動,只不過是轉換到了一個架高的、封閉的、超現實膠帶通道空間里。


“聚膠行動#TapeArt全球首展”


膠帶藝術是歐美的潮流文化,透過膠帶隨黏即拆、方便修改的特點,讓藝術家擁有更多元的創作可能性,并且跳脫傳統紙本藝術,利用膠帶的線條與色彩,以繁復精細的非秩序迭貼技巧,呈現最潮的藝術打卡墻。


圖片

2019年7月,“聚膠行動#TapeArt全球首展”在臺北隆重登場,這是以膠帶為主題的大型藝術特展,柏林藝術創作團隊TAPE THAT應邀來到臺北松山文創園區進行展覽現地創作,臺北站共有11個獨立展區,包含平面膠帶畫、錯視多層次裝置、膠帶鏡屋、經典偽裝空間、 RGB夜視廊道、膠帶藝術紀錄片首發以及觀展限定的群眾創作區。除空運畫作之外,其余展區內容都將由TAPETHAT團隊于開展前進行“現地創作”“聚膠”藝術本質,落實行動”口號!
TAPE THAT成軍于2011年,來自柏林街頭文化與潮流藝術的最蓬勃的十字山區(Kreuzberg),由6位平均年齡30歲的潮男藝術家組成。受街頭藝術、街頭涂鴉(graffiti)、設計等領域的影響,TAKE THAT的創作風格多元,從復雜多彩的膠帶、燈光裝置到黑白極簡,作品遍布廢棄建筑、展間、藝廊、夜店等場所。不僅在柏林創作,也在世界各地十分活躍。除了自主創作之外,也曾與NIKE、F1賽車、W Hotel等品牌合作。


TAPE THAT表示「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型態,人們首次接觸膠帶藝術時總是抱持驚訝(甚至是懷疑)的態度。隨著每個環節的呈現,到最后完成成品,這樣的驚喜總會轉化為驚艷的心情?!?/span>


手“撕”世界名畫


還有畢業于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的90后女生——船原七紗,用450卷膠帶手“撕”世界名畫的名場面!


她是油畫專業的學生,她也是紙膠帶的狂熱者,早在高中時就已經開始收集膠帶,目前已經收集超過450卷紙膠帶,并用這些膠帶“重塑名畫”,她沒有照本宣科地臨摹,而是增添了自己的設計,以油畫和膠帶合二為一的方式,開啟了她獨特的創作歷程,運用“撕”、“捏”、“掐”的創作手法,重塑了一幅幅巨作。


以上,只是“膠帶藝術”的冰山一角,他們打破了我們意識的禁錮,膠帶被廣泛運用于包裝,卻又不再只用于包裝,不止膠帶,還有許多被我們所熟知的包裝產品都衍生出了“第二人格”,在為行業貢獻“軀體”的同時,也用“靈魂”陶冶著人們,讓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包裝。本期分享就到這里,下期為大家分享更多精彩。



?
[ 資訊頭條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